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一方殘帛,一部無字書

劉大瑋 谷雨珊

2025年11月01日09: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出土扎經染色織物。
  劉大瑋供圖

  一方殘帛,半縷絲線,皆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無字書”。讀懂這些“無字書”,從中解讀出古人生活的細節,正是紡織考古的魅力所在。

  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生活材料之一,紡織品廣泛應用於衣著、祭祀、裝飾與政治象征等諸多文化實踐之中,承載著人類社會的結構體系、身份秩序、審美觀念與技術能力。大名鼎鼎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素紗襌衣”、新疆民豐尼雅遺址出土“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等,為我們了解我國古代物質文明提供了重要佐証材料。

  研究人員運用光學顯微鏡、紅外光譜儀及液相色譜和質譜聯用儀等設備,對出土織物進行多維解析。通過成分識別,可判斷出蠶絲、棉花、葛麻以及動物毛發等族屬、類別﹔通過組織結構分析,可復原當時的紡紗技術、織造工藝﹔而染料成分的研究,則有助於追溯色彩來源及其文化傳播路徑。

  2020年末,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的墓室淤土中,發現了一件扎經染色織物。我們團隊隨即開展現場應急與實驗室保護工作,經過匣取、清洗、整形、加固等多道工序對其進行保護,使其得以留存。

  碳14測年表明,這件紡織品距今已逾1200年,是目前國內考古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扎經染色織物。這一發現,將我國扎經染色工藝的確切歷史實証提前至盛唐時期。檢測發現,織物纖維主要成分為桑蠶絲,染料中有川黃檗等成分。結合植物考古研究可知,青海都蘭地區的氣候環境無法養蠶繅絲,亦不符合川黃檗的種植條件。

  織物從何而來?結合文獻記載,我們判斷這是《通典》《大業雜記輯校》《元和郡縣圖志》等多部文獻中均有詳實記錄的“斑布”,主要產自四川盆地及其周邊地區,並長期以“土貢”形式運往唐都城長安。而都蘭地區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交通節點,為扎經染色物產流通提供了便捷的傳播路徑。

  中國作為絲綢的發源地,古代通過絲綢之路將優質紡織品與先進技術傳播至亞歐大陸,留下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2025年初,我們團隊曾前往烏茲別克斯坦蒙扎鐵佩遺址開展出土紡織品保護修復項目,該遺址共出土紡織品21件/套,纖維類型主要為絲,織物類型涵蓋絹、縑、錦等。尤其是其中的織錦,對研究絲綢之路物質文化交流以及紡織技術歷史流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証據。

  如今,借助三維建模、動態捕捉、虛擬仿真等數字手段,研究人員不僅能夠復原出土服飾本身,還能還原其穿著狀態,助力文物的展示、教育與研究。2022年底,我們團隊便開始嘗試這一工作,逐漸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古代服裝實物數據採集模式。我們利用體質人類學、古DNA技術採集墓主人的體征數據,利用測厚儀、顯微鏡、測色儀、馬丁尺等儀器採集服裝數據,利用各種數字化軟件還原人體體征、服裝結構。目前,我們已完成河北邢台趙用夫婦合葬墓、江西南昌寧靖王妃吳氏墓等多個墓葬出土紡織服裝復原工作。從二維到三維的改變,提供了更直觀的展示方式,加深了大眾對古代紡織服飾的認知,也為文物修復保護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加詳實的數據支撐。

  紡織,是文明的肌理﹔考古,是歷史的回聲。當我們凝視那一根根保存千年的絲線,不只是看到一種材料,更是看到時間如何被織入物象之中,如何在纖維與色彩中保留一個民族的記憶。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1日 08 版)

(責編:王瀟瀟、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