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隼
2025年11月01日09: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武漢博物館藏清代粉彩折桂圖鼻煙壺 |
![]() |
南京博物院藏清代銅胎掐絲琺琅琮式瓶玉石菊花景 |
![]() |
湖北省博物館藏青白玉鏤空秋山飾 |
當楓葉如火焰般染紅江岸山巒,長江流域便悄然換上了秋日盛裝。這方水土,不僅有著“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壯闊詩意,更在歲月的長河中沉澱下無數承載著秋天記憶的文物。它們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星辰,散落在長江流域的各個角落,靜靜訴說著秋的故事,等待著我們去聆聽、品鑒。
秋日的田野,是豐收的象征。四川博物院藏東漢收獲弋射畫像磚,生動再現了蜀地秋收的繁忙景象。畫像磚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弋射圖,荷池岸邊,兩人張弓仰射,天空雁鹜驚飛,生動刻畫出秋獵的緊張與活力﹔下部為收獲圖,農人持鐮割稻,動作協調,稻穗低垂,盡顯豐收的喜悅。整幅畫面無色彩渲染,通過線條的疏密與構圖的呼應,讓今人得以窺見2000年前長江流域的農耕生活。
秋獵,是古人重要的季節活動。湖北省博物館藏青白玉鏤空秋山飾(明代梁庄王墓出土)以6.6厘米的玉雕空間,構建出一幅生動的秋日狩獵圖。此器紋飾極具金代特色,應為金代遺留器物,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秋日射鹿的習俗——文獻記載,鶻捕鵝圖案為“春水之飾”,虎鹿山林圖案為“秋山之飾”。玉飾中部雕琢雙鹿回首相望,鹿角以珍珠盤紋裝飾,身旁楓葉火紅,靈芝與柞樹點綴其間,形成“鹿鳴秋山”的安寧意境。鏤空雕技法,使厚度僅1.1厘米的玉料呈現多層景深,展現了金代玉雕的巔峰技藝。梁庄王墓出土的秋山玉與同時期楚地玉器風格迥異,卻共存於一墓,見証明代多元文化交融。
秋高氣爽,人人出行踏秋。武漢博物館藏清代粉彩折桂圖鼻煙壺,藏著楚地中秋的“市井浪漫”。這隻小巧的鼻煙壺,壺身繪著幾個扎著羊角辮的童子:他們舉著桂枝、抱著月餅跑過桂樹,花瓣落在肩頭。“折桂”是楚地中秋的傳統習俗。古人認為,桂樹是“月中仙樹”,中秋折桂能“沾月神福氣”﹔而“折桂登科”的寓意,更讓家長們希望孩子能像童子那樣,“蟾宮折桂”,科舉及第。這隻鼻煙壺的主人,把中秋的“折桂”畫在日常用的鼻煙壺上,既滿足了“賞桂”的雅趣,又悄悄種下“子嗣成才”的祈願。
菊花是秋天的使者,象征高潔與堅韌。南京博物院藏清代銅胎掐絲琺琅琮式瓶玉石菊花景,瓶身飾菊花紋樣,瓶中植有紅、白、藍三色菊花,錯落有致,宛如秋日花會的縮影。古代有秋游賞菊之俗,文人雅士更以菊為知己,寄托孤傲之志。此瓶融合了琺琅工藝與花卉藝術,既具皇家氣派,又富文人意趣。
晚秋,也承載著離愁與哲思。上海博物館藏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圖冊共八開,每開均描繪了秋季不同的山水景色,涵蓋了江南水鄉的秋景、層林盡染的山巒、秋江落日等多種場景。畫家以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墨色變化,展現了秋天大自然的絢麗多彩和寧靜悠遠。董其昌是明代著名書畫家,《秋興八景圖》畫面既有文人畫的高雅氣質,又不失自然山水的生動神韻,蘊含了畫家對人生的感悟和對自然的熱愛。
這些文物,見証了無數個秋天的輪回,讓我們不禁放慢腳步,靜下心來,感受從歷史時空中彌漫而來的秋色。
(作者單位:湖北省博物館)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1日 0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