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文化抗戰遺跡滋養桂林文脈

祝佳祺

2025年11月01日09: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敵人在轟炸,我們在上課!”廣西桂林市,刻在七星岩洞壁的這句標語穿越時光,至今讀來仍令人震撼不已。

  “洞中有山,山中有洞”,秀甲天下的桂林擁有岩溶洞穴3000多個,為戰時的人們提供了天然庇護。東普陀山西側山腰的七星岩洞如今是著名旅游景點,在過往桂林藝術節期間,這裡也是熱鬧獨特的“洞劇場”。

  1938年10月武漢、廣州淪陷后,四面八方逃難的人沿著湘桂鐵路奔向桂林。直到1944年桂林大疏散時,桂林人口已從抗戰前的7萬人飆升至50余萬人。數年間,桂林文人薈萃,出版印刷業空前繁榮,文化團體、活動空前活躍,成為大后方文化中心之一,被譽為“文化城”。

  “救、救、救中國,一齊向前走……”彼時的桂林,是敵人轟炸的重要目標之一。空襲前后,一群孩子高昂著脖子唱歌,圍觀的成人也情不自禁熱淚盈眶,岩洞歌聲震天,這是當時常見的場景。

  在日本帝國主義者的血腥侵略面前,孩子們快速成長。新安旅行團(以下簡稱“新旅”)、孩子劇團、廈門兒童劇團、廣州兒童劇團等著名兒童團體,都先后來到了桂林。其中,由我黨組織領導宣傳抗日的新旅,是桂林兒童運動的佼佼者。除了深入劇院、教堂等地用快板、民謠等方式宣傳進步思想,新旅的孩子們還根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建議,利用老百姓在敵人空襲時進岩洞躲避的機會,開展“岩洞教育”。岩洞教育的內容豐富多樣,講抗戰形勢和抗戰故事,教唱抗戰歌曲,演活報劇和說快板,講空襲常識,辦岩洞圖書館,當“小先生”教識字,還有為老百姓代寫書信的……新旅在桂林不到3年的時間裡,組織團結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多個兒童團體。

  如今的秀峰區解放西路,有一座紅牆青瓦的洋樓——廣西省立藝術館。這裡是桂林文化抗戰的重要場所,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4年,紀念西南劇展80周年暨第八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舉辦,藝術館就是重要的演出場地之一。許多從業者自發來到藝術館獻花,向歐陽予倩等先輩,也向波瀾壯闊的歷史致敬。

  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據不完全統計,桂林先后涌現各類書店、出版社近200家,各類文藝機構100多個,另有10多個劇院和電影院。這些文化團體和文藝團隊經常開展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如報告會(講座)、座談會、研究會、展覽會、音樂會、戲劇演出、街頭宣傳等,十分活躍。皖南事變之前,幾乎每周都有時事或學術報告會,還有音樂會和文藝晚會,每月都有新的劇目上演,每季都可看到新的展出。這種盛況,在1944年春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時達到了高潮。

  看戲是當時主流的娛樂方式。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桂系軍閥為了搜刮民脂民膏,成立所謂“籌餉公司”,大開煙館、賭場,用演戲來招徠煙棍賭徒,“賭戲”大行其道。“我們決不能讓擁有大多數觀眾的舊戲,始終與抗戰不發生關系。”受邀主持桂劇改革工作,歐陽予倩影響最大的3出戲《梁紅玉》《木蘭從軍》《桃花扇》陸續問世。在歐陽予倩等無數藝術工作者的努力下,戲劇在烽火中不斷淬煉,發揮了成風化人的作用,鼓舞民眾奮起反抗。

  1944年2月,早春的桂林陰冷潮濕,很多戲劇人從四面八方拉著板車、道具、服裝,懷著朝聖的心情一路步行來到桂林,隻為奔赴一個名為“西南劇展”之約。

  2月15日下午3時,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在藝術館的新劇場隆重開幕。開幕式上,籌備委員田漢沉痛地掏出一份名單,悼念在抗戰中犧牲的戲劇工作者,台下的戲劇人不禁流下熱淚。“為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反對一切分裂行為和取消戲劇為抗戰服務的行動。”這是大會《宣言》對戲劇工作的要求之一。

  “壯絕神州戲劇兵,浩歌聲裡請長纓。”“雞鳴直似鵑啼苦,隻為東方未易明。”田漢在《慶祝西南劇展兼悼劇人殉國者》中這樣寫道。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西南8省的上千名戲劇工作者,在長達3個多月的時間裡,總結了抗戰以來戲劇運動的成績和文藝抗戰的經驗,為迎接抗戰勝利和新的斗爭做足了准備。

  今年桂林藝術節,七星岩洞再度迎來眾多戲劇愛好者。文化抗戰的遺跡,至今仍在滋養這座城市的文脈。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1日 08 版)

(責編:王瀟瀟、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