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東部戰區某部高級工程師王超——

把全部心思用在謀戰研戰(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風採)

本報記者 李龍伊

2025年07月29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東部戰區某部高級工程師王超(右二)與團隊成員交流工作。
  張天宇攝(新華社發)

  夜幕初垂,東部戰區某部作戰研究室燈火通明,一場聚焦新質作戰問題的專題研討會正在進行。

  該部高級工程師王超手持激光筆,講解某領域復雜作戰體系技術模型。台下聆聽講解的,都是戰區指參人員、技術專家,大家目光緊盯大屏上的未來作戰動態構想圖,不時用筆記錄。

  這是戰區官兵潛心研戰的縮影,也是王超的工作常態。

  東部戰區成立后,王超所在單位也重新調整組建,其職能任務由保障單一軍兵種向服務聯合作戰拓展。“投身聯合作戰研究,不僅要做好角色轉變,更要進行理念重塑。”面對新任務,王超給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標打擊效果怎麼樣?有沒有量化評估?對戰場態勢有哪些影響?”一次作戰問題研究會上,指揮員提出3個問題,引發了王超的思考。他敏銳地意識到,這些問題是制約聯合作戰指揮效能提升的關鍵堵點。

  “沒有統一的量化模型,評估結果只能依賴經驗判斷,這將直接影響指揮決策的精准度。”王超主動請纓,成立課題攻研小組,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

  連續3個月,他帶領團隊鉚在“數字陣地”,調取分析數十次演練的數據,創新評估算法模型,區分作戰階段、任務類型、行動樣式,讓系統自動決策評估維度,動態生成效能數據。

  模型好不好,還要靠實戰來檢驗。在一次推演中,系統依托算法模型精准評估某次行動效果不佳,指揮機構據此調整兵力部署和行動計劃,最終實現逆轉。這一成果,填補了戰區在某領域作戰效能評估的技術空白,實現了“憑經驗判斷”向“用數據說話”的轉變,榮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為聯合作戰指揮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作為戰區人,我們必須把全部心思用在謀戰研戰,不斷攻堅克難,為聯合作戰貢獻力量。”王超說。在某指揮保障系統升級擴容期間,因各軍種數據資源匯聚后體量指數級增長,后台服務器頻頻“掉鏈子”、某項關鍵功能的計算響應時間過長。這些問題不解決,系統將難以支撐指揮決策。

  上級要求抓緊搶修,王超被緊急抽調組建攻關團隊,負責查明問題根源,並提出解決方案。他沒有任何猶豫,立下了“軍令狀”。

  看似普通的技術排障,實則需突破多個技術難題的瓶頸。兩個月裡,王超帶領3名骨干夜以繼日地投入鑽研,他們把機房當作“戰場”,以鍵盤鼠標、數字代碼為“武器”,奮力展開攻關。通過上千次數據分析,他們最終精准鎖定了問題根源——系統某功能模塊存在冗余。

  問題找准了,解決是關鍵。他帶領團隊反復推演優化方案,成功將數據處理效率提升40%以上,這意味著他們打通了專業領域指揮鏈路的梗阻,信息流轉速度大幅提高。

  “一人強不算強,團隊強才是真的強。”王超在年度述職中這樣講道。他深知,推動高新技術賦能不能靠“單打獨斗”,必須“集智聚力”,打造一支懂技術、精戰術、能打仗的科技團隊。

  “感謝王超老師的耐心指導,讓我一步步收獲成長進步。”王超團隊裡的一名助理工程師表示。當年,這名助理工程師分配到該部時對聯合作戰理解不深,對作戰力量運用也知之甚少。王超帶著他從數據源、傳輸鏈、模型算法等環節的基礎知識學起,不到3年,他已經成為團隊骨干。在最近舉行的一次軍地聯合比武競賽中,他還摘得金牌。

  王超被評為戰區學科領域拔尖人才后,在單位成立了戰技融合攻關小組,邀請院校專家、部隊骨干共同參與團隊建設,打通作戰需求與技術實現的“最后一公裡”。近5年來,他帶領的攻關團隊取得了15項全軍優秀成果。

  “未來我們會繼續緊盯強敵對手,不斷精進技術,為高效指揮決策賦能!”王超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9日 07 版)

(責編:彭靜、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