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四川黨的建設
分享

三位村支書的“共富經”

2025年07月28日11:08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雜志222

共同富裕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條必須腳踏實地走出的路。帶領群眾拓寬致富路徑的村黨組織書記,是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鄉村共富,需要破解哪些難題?特色產業怎麼發展?人才匱乏怎麼辦?本刊邀請攀枝花市部分村黨組織書記,分享經驗做法,展現鄉村共富的鮮活場景。

從“家底”找出路 走出彝寨共富路

夜富強(攀枝花市東區銀江鎮阿署達村黨總支書記):

說實話,剛接手村裡的工作時,我心裡真是沒底。阿署達村的“家底”不少,可資產零零散散沒人管,村民靠天吃飯,大家對搞發展也沒多大信心。我心想,不能光靠嘴上說,得帶頭干起來。

我們先是從黨建入手,強化村“兩委”班子建設,黨員干部帶頭出錢,把村民組織起來,成立了村集體經濟公司,通過系統清一清、盤一盤“家底”后,再瞄准市場需求,打造了“景別院”特色民宿、“故事裡”康養酒店、星空露營地等鄉村旅游項目。游客一來,村子也熱鬧了,大家的腰包也慢慢鼓起來了。

鄉村要振興,人才也是關鍵。我們把搞種植養殖、電商、旅游的能人,一個個請回村裡,建了6類“鄉村CEO”人才庫。為了讓產業發展跟人才綁在一起,我們還組織開展培訓班,累計培訓了1000多人次。

這幾年,我們靠著火把節、潑水節、音樂節等活動,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連續三年突破600萬元,帶動80多名村民就業,人均月工資超過4000元。村裡還拿到了“全國文明村”等榮譽,村民年人均收入也增加到4.65萬元,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現在,我們謀劃啟動“古村落”文旅項目,准備把“阿署達打跳舞”等彝族文化推廣出去,真正把文化資源變成村裡的“活招牌”,讓陽光康養的路越走越寬。

一根芒果藤 串起致富夢

鄒勝洪(攀枝花市仁和區大龍潭彝族鄉混撒拉村黨總支書記):

我們村靠山吃山,以前主要靠種芒果,但每家每戶分散著干,芒果產得再多,也賣不出高價錢。上任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這根“芒果藤”攏一攏、編起來,大家一起往富路上走。

很快,村裡構建了“黨總支+協會+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注冊了“混撒拉牌”“仁和牌”,實行技術、生產、品牌、包裝、銷售等統一,一年下來芒果能賣1.5萬噸,還帶動了周邊不少農戶一起干。

光靠芒果還不夠,我們又試著種起了木瓜、金柑,土地效益提升的同時,產業結構也越來越豐富。為了解決用水難題,我們把一棟閑置的房子改成了全鄉的水權交易中心,探索“分水權、定價格、管工程”的水權管理模式,精准保障芒果產業用水,2024年光提供生產用水就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21萬元。

這幾年,我們還抓住攀西零碳示范村建設的機會,搞起了綠色低碳鄉村游、研學游,構建多樣消費場景,打造芒果展館、零碳餐吧、優稀百果園等景點,年接待游客量有19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超545萬元。同時,大力發展屋頂光伏發電,每年能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40萬元以上。

依托現有產業基礎,與高校、企業合作搞產學研,建起了研學基地,挖掘三線文化、耕讀文化、廉潔文化等資源,開發“大思政課”行走課堂,打造“低碳鄉村·文旅公園”教學場景。2024年,我們村實現了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

高山也能種出“金疙瘩”

程元金(鹽邊縣紅格鎮聯合村黨總支書記):

我們村在海拔2300米的高山上,因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曾是貧困村。村民常說:“地裡種啥都難,山高路遠賣不掉。”但我一直覺得,我們的優勢就是“干淨”和“高”。

在經過充分的調研摸排后,我和村“兩委”班子成員把目光放到了蔬菜種植上。請專家上山指導、修路挖渠、建蓄水池,一個個補短板。靠著污染少、虫害少、生長期長等生態優勢,我們的“爛壩蔬菜”不僅成為攀枝花的“菜籃子”,還遠銷昆明、重慶、貴陽等地。現在種植面積近5000畝,品種也從最初的幾樣擴展到30多種,年產值已突破6000萬元。

除了蔬菜,我們還發展烤煙2600畝、紅梨2000畝,形成“蔬菜+烤煙+果樹”的多元種植格局。為了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我們堅持“黨建引領+規劃先行+村企合作+多元共創”的發展思路,積極與科研機構合作,改良土壤、升級品種,農產品質量不斷提升。

村子變好了,回來的人也多了。我們盤活閑置房屋和土地,搞民宿、採摘園,還建起了村圖書館,吸引了不少游客。現在聯合村成了“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年人均收入從過去的幾千元提升到2.6萬元,實現了從貧困村到示范村的華麗轉身。

(《四川黨的建設》全媒體記者陳文娟整理)

(責編:王先進、王珂園)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